中小学“最美教师”|肖惠文:笛音声声润童心
“最美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或勇攀科研高峰,或矢志扎根基层,或为山乡孩子筑梦,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用行动诠释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聚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主题,推出“致敬‘最美’”专栏,聚焦我省教师先进典型,为他们喝彩,向他们致敬!今天我们来一起结识2024年全省中小学“最美教师”——肖惠文。
肖惠文
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教师
他结合当地畲族特色文化,悉心引导600余名孩子制笛、学笛、吹笛,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竹笛的特有魅力。为了巩固教学成果,激发山区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任教6年来,他坚持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的竹笛教学和比赛活动。
他主动放弃调离水槎乡中心小学到离家人近的地方任教的机会,继续留在山区发光发热。他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希望通过竹笛给他们传递一份来自音乐世界的爱和温暖。
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地处边远山区,青青翠竹,漫山遍野。水槎乡中心小学便坐落在竹山脚下。该校的学生上学放学,书包里都插着一支竹笛。放学回家练习吹笛子,是水槎乡中心小学学生必做的“家庭作业”。
每当傍晚时分,悠扬的笛声此起彼伏,越过山巅,飞过树梢,撒向四面八方。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便端着竹椅,坐在家门口或大树下,如痴如醉地听着优美的笛声。
给山乡带来悠悠笛韵的是水槎乡中心小学音乐教师肖惠文。因对乡村音乐教学作出的贡献,他在2023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曾获得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泰和县“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我的音乐课是数学老师教的”
肖惠文2014年从广东惠州学院音乐表演系毕业,2017年参加教师招聘考试,被录取在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他进校伊始教的是数学。学了10年竹笛吹奏的他,为所学与所教不相符感到苦恼,主动申请兼任音乐教师。山区孩子的音乐基础十分薄弱,一堂课下来他上得疲惫不堪,孩子们听着也乏味不已。
“山区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课?怎样才能让山区孩子爱上音乐?”肖惠文决定从兴趣培养入手,把吹笛子引入音乐教学。他精心设计,通过音乐趣味小游戏导入课堂,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接着通过自己最擅长的竹笛演奏,对竹笛的起源和发展娓娓道来,美妙的音乐与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交织,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于是,他再接再厉,向校长积极建议,把吹奏竹笛纳入音乐课堂教学,在全校普及竹笛器乐,得到学校大力支持。
从2020年初开始,水槎乡中心小学每个班级都开设了竹笛教学课。在一所乡村小学全面开展器乐教学,不仅在水槎乡,就是在泰和县也尚属首次。肖惠文也由此正式成为了一名专职音乐教师,专攻竹笛音乐教学。
“竹笛工匠”养成记
竹笛课全面开课后,肖惠文又遇上了“拦路虎”:学生的竹笛从哪里来?水槎乡中心小学有600多名学生,近六成是留守儿童,如果竹笛由学校统一购买,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费从哪里来?
望着学校附近随风摇曳的竹林,肖惠文灵光一闪,买不起那就自己做吧!事实上,水槎乡有竹林5万多亩,约有竹材700万根,就地取材再好不过了。于是,他开始翻阅大量资料,买来工具,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琢磨制作方法,终于做出来一支像样的笛子。
2020年6月,他在抖音上看到竹笛制作大师丁志刚的直播,暑假便前往“中国竹笛之乡”——杭州,把自己在山区开展竹笛教学的经历告诉丁老师,并邀请丁老师来学校指导竹笛制作。开学不久,丁老师来到水槎乡中心小学,捐给学校114支竹笛和100多本教材,并和肖惠文一起前往大山深处寻找制作竹笛的材料。学校建成了竹笛制作室,五、六年级还开设了竹笛制作课。
肖惠文挑选了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带着他们一起完成选材、切割、打磨、钻孔等一道道工序,一支支笛子在一堆堆“废料”中诞生了。学校为竹笛教学准备了两间房,其中一间是改建的音乐排练室,面积近百平方米,里面摆放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的乐器;另一间是专门用来教学生制作竹笛的教室,面积10平方米,里面摆满了竹材和制作工具。“制作竹笛不能用毛竹,要用苦竹。刚砍下来的竹子不能马上用,要阴干两三年。”在竹笛制作室,肖惠文一边讲解,一边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竹笛,“笛子的壁厚决定了音质高低,先测量内径外径,看壁厚,来决定笛子调性,算好孔距、孔宽再打孔,笛孔的形状、大小、位置都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三年的坚持,学校有20多名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竹笛制作的流程方法,先后制作出100多支竹笛,成为“竹笛小工匠”。学习竹笛制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缓解了音乐器材不足的问题,还在反复校音中提高了学生对音色的认知和判断,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起于竹笛,但不仅是竹笛……”
除了课堂教学、校内训练外,肖惠文在寄宿的学生中挑选了30人组建了一个竹笛兴趣班,每周利用两个晚上、一个下午的时间组织训练,重点练好气、唇、舌、指上的基本功。闲暇时,肖惠文会带着学生来到竹林间、溪水旁吹奏竹笛,悦耳的曲子与欢快的笑声在大山里回响。音符随着心灵而律动,音乐就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2022年,在面向全球直播的江西省“侨联四海 情满赣鄱”元宵晚会上,肖惠文带着竹笛兴趣班的学生与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邬成香教授联袂表演器乐独唱《映山红》,广受好评。
三年多来,肖惠文在竹笛教学中倾注了满腔热血,孩子们在学习中提高了音乐素养、陶冶了情操,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学生雷倩在学会用竹笛演奏音乐后,立刻开心地通过微信视频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吹奏,令家长们激动不已。肖惠文不仅教学生吹奏曲目,假期还带着学生去杭州竹笛之乡学习。学生张繁宇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学习回来后他写下一段话:“肖老师,我曾经因为贪玩选择了放弃竹笛,可是您和我的爸妈没有放弃,现在我学会了很多竹笛专业曲目,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以后我想开一个大厂,把竹笛卖到世界各地,把中国竹笛文化发扬光大。”学生和家长朴素的话语,给了肖惠文莫大的鼓励。作为县青联委员,他在荣誉面前不骄不躁,除了担任学校教学任务,还定期去童心港湾给留守儿童上竹笛音乐课,用音乐浸润孩子们的心灵。目前,他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正在编写竹笛进校园校本教材,让非音乐专业老师今后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竹笛。
悠悠笛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山,激活了山间的溪水,陶醉了山民的心灵,让山区小学焕发出更多生机。肖惠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走进乡村、扎根乡村,动员全社会一起关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在广阔的田野乡间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你在看就点这里吧